今天搞了个贼有意思的事儿,跟你们唠唠我是怎么折腾这个“河图歌手”的。就是想让一段音乐跟点画面配上,玩出点名堂,结果整得跟趟地雷阵似的。
第一步:先寻摸点“料”
主意定下了,手头得有点家伙事儿。我打开电脑,翻箱倒柜地找。先打开电脑,从收藏的一大堆本地音乐文件里扒拉,想着找段合适的旋律或者人声片段,要带点古风又有点味道的。折腾了快半个点,手指头都划拉酸了,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,总算瞄上一小段哼唱,感觉有点河图唱《倾尽天下》那味儿,挺对我今天这个“河图歌手”路子的,就它了!
第二步:逮住声音再修理它
找到目标就好办了。直接点开那个录音软件,红色大圆按钮一拍,“咔哒”一声,电脑就嗡嗡开始干活了,把我刚刚选中的那段音乐干净利落地逮住了,存成了个WAV文件。
抓完音,该拾掇拾掇了。我这人耳朵有点挑剔,听着刚抓下来的声儿总觉得差点意思。调出那个破软件里一堆看着就眼晕的按钮(真心搞不懂为啥非要弄那么复杂!),试着瞎划拉了几下:
- 先把那段声音里的“嘶嘶”声和莫名其妙的杂音给抹掉,清静点。
- 感觉声音不够厚实,又往“低频”那块推了推杆子。
- 中间有一句拖得老长,听着软塌塌的没劲儿,一狠心,抄起剪刀功能,“咔嚓”就给截短了点。
来回倒腾了快一个钟头,耳朵根子都听木了,才勉强觉着“现在凑合能听了”。
第三步:让声音动起来
光有声音多没劲,得让它配上画面!脑子里倒是有点想法,想做个水墨晕染开、慢慢浮现出个人影的感觉。打开了电脑里一个做动画的软件,那界面一出来我就头大,跟进了迷宫似的。硬着头皮弄:
- 先拖了个黑黢黢的长方形当背景板。
- 又找了个看着像毛笔刷子的笔刷,颜色换成黑灰,调得模模糊糊的。
- 然后就开始“画”,不能算画,应该叫“点”和“抹”。手指头在板子上蹭来蹭去,眼看着一个模糊的、歪歪扭扭的人形一点点出来了,感觉像是墨滴在水里慢慢散开的样子。
真心折磨人,手都快抽筋了。一边做一边骂这破软件难用,折腾了大半下午才把这“抽象派”人影给弄出来。
第四步:上才艺!
最酸爽的来了,得把声音和那幅“抽象画”整到一起去!拖进一个能把两样东西揉一块儿的软件里。这下傻眼了:前面那段声波像蚯蚓,后面那个动画小人晃悠悠的,它俩完全不在一个点儿上!歌声在那“~~”,画面上人影刚冒出个头,这不是对牛弹琴么?
没招儿,只能使笨办法:把那段声波切成好几小块,像拼图一样。然后一小段一小段地去挪那个动画小人出现的时间点。歌声拔高了,小人就赶紧清晰点;歌声落下了,小人就像墨一样散开淡下去… 就这么蚂蚁搬家似的挪,眼睛死盯着屏幕,脖子都快僵了,心里那个烦,差点就想摔鼠标走人了。
第五步:缝缝补补
对齐只是第一步,还得加点“佐料”让它更真点儿。找了几个软件自带的小破音效:风声、毛笔摩擦纸面的“沙沙”声,捏着鼻子把它们撒进去。仔细听了听,感觉人声还是显得干巴巴的,就像在大铁皮桶里唱歌似的。又返回去调那个声音软件,加了一丁点听着像大房间里的那种嗡嗡回声。完事了在时间轴上挪来挪去,就为了让这点回音在人唱完一个字之后,还能像小尾巴似的拖那么一点点。
终极一战:收工打包!
好不容易搞定了所有步骤,感觉熬了个大夜,人都快傻了。兴冲冲地准备导出成视频,直接点“导出”。进度条眼瞅着爬到90%了,“啪叽”,给我弹个红框框——“内存不足”!气得我差点当场去世!我那破笔记本风扇跟拖拉机似的开始狂转,噪音大得吓人。一摸机身,烫得能煎鸡蛋!没办法,只能跑去厨房翻出吹风机(冷风挡),对着笔记本屁股后面的口一顿猛吹降温。
风扇总算安静点了,温度也降下来些。咬咬牙,把背景水墨画的画质往下狠调了两档(心疼!),又把的成品视频尺寸从高清缩水成了普通大小。再战!这回点完导出按钮,我就盯着进度条,大气不敢出。看到它磨磨蹭蹭走到100%的时候,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!
点开那个终于搞定的mp4视频文件,看着画面上抽象的小人影,听着处理过的声音,虽然跟预想的“大片感”差得远,但毕竟是自己一手一脚瞎鼓捣出来的,莫名还挺得意。心里美滋滋地就想:下次搞个更好的,比如…找首完整的歌试试?不过我这电脑和软件,还是省省!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