整理数据差点把我看哭了
昨天翻后台留言,突然发现好些人问2003年武汉非典啥情况。说实话当时我还小,只记得满街消毒水味,具体多严重压根没概念。今早泡了杯浓茶,决心扒数据搞个明白。
先打开电脑查”武汉2003疫情报告”,跳出来的全是零星新闻碎片,跟拼图似的对不上号。搓了把脸直奔市图书馆官网,在电子资源库里扒拉半天,终于调出尘封的《武汉卫生年鉴》。

鼠标滚轮咔咔往下滑,突然看见表格里标粗的黑体字:截止5月31日,全市确诊532例。刚想喘口气,下一行直接让我后脖颈发凉——死亡人数栏明晃晃写着36。赶紧拿计算器按了按,死亡率居然接近7%,手一抖把茶水泼键盘上了。
- 最揪心是死亡年龄分布:六十岁以上占比58.3%
- 光协和医院就收治了87个确诊,占全市六分之一
- 金银潭医院的负压病房当时才刚建两周

查着查着突然胃里发紧。当年我家楼下王奶奶就是发热被带走的,再没回来过。纸面上冷冰冰的数字,突然变成记忆里防盗门贴的封条、楼梯间84消毒液刺鼻的味道。
咬着牙把数据做成对比表:
2003武汉VS 2020武汉关键指标
- 确诊数:532 VS 50,340
- 病床数:2,800张 VS 扩建后23万张
- 口罩产能:日产30万只 VS 日产过亿

盯着屏幕发呆好久。十七年前那36个名字背后,是救护车呼啸而过的长夜,是拍CT要排三天队的绝望。突然理解为什么每次经过中山公园,总看见有老人在纪念碑前放白菊。
保存文档时手还是抖的。我们这代人总抱怨核酸麻烦,可当年连测病毒都要把样本往北京送。数据不会说谎,它就在那儿提醒着:那年春天,长江水都带着泪碱味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均为网友汇总上传,若有侵犯您的版权或利益,请留言,会及时删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