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。前两天刷手机,看到本地论坛里有人拍了几张图,一大片荒在那里的别墅区,野草长得比人还高,门窗没装,钢筋都生锈了,就是遵义那个出了名的烂尾项目。我心里就纳闷儿了,好好的房子,咋就搞成这样了?手头正好有点空,就打算刨根问底试试,看能不能挖出点东西来。
第一步:网上冲浪,先摸个大概
我习惯性地打开几个本地常用的新闻聚合站和论坛,直接搜“遵义 别墅 烂尾”这几个关键词。嚯,好家伙,蹦出来好多条信息,时间跨度还挺大。我粗略地翻了翻最早的报道,大概锁定是哪个开发商开发的,叫什么名字的楼盘。然后重点看了近几个月的网友讨论,特别是自称“苦主”的留言。发现核心就两点:业主拿不到房,钱搭进去了;开发商好像人间蒸发,找不着人了。心里大概有了个底,觉得这事儿水不浅。

第二步:决定跑一趟,亲眼看看
光在网上看不行,太虚。我第二天一早就开车去了现场。那地方看着是真荒凉,围着施工挡板,但破破烂烂的,留了不少口子。我找了个人少的口子,溜达进去了。里边那场景,看图片跟亲眼见是两回事:一栋栋光秃秃的水泥架子戳在那里,风吹得破损的塑料布哗响,野草从地基缝里钻出来,看着都瘆得慌。我在里面转了快一个小时,东拍西拍,重点看了贴过封条或公告的地方,不过都被撕得差不多了,角落里有几张没撕干净的碎片,只看得清什么“监管”、“风险告知”的字样。
第三步:找找“知情人”,试试运气
从工地出来,我琢磨着能不能碰到点线索。工地附近没啥人,我就顺着路走,看到旁边小区门口有个小超市,寻思着进去买瓶水,顺便跟店老板唠唠。店老板五十多岁,估计在这开挺久了。我边付钱边搭话:“老板,对面那别墅区,荒得挺可惜,有年头了?”老板一听这个,立马就打开了话匣子:“快别提了!造孽!当时动工可热闹了,宣传得天花乱坠,不少人来买。后来不知咋的就停了,拖拖拉拉好几年,听说买房的老板们打官司都打了好几轮了,也没用。前几年时不时还能看见有人来闹,开发商那边的人露过几次面,后来干脆影子都没了。”我问:“那听没听说具体为啥停的?是钱不够了吗?”老板摇摇头:“具体不清楚,反正传什么的都有,有说老板把钱挪走了,有说上面卡着不给手续盖的,真假难辨。”
第四步:盯紧官方信息,找回应
光听小道消息肯定不行,我开始重点搜本地政府官方网站、住建局官网,还有本地媒体的权威报道。这个比较费时间,我翻了好几个小时的公示公告页面和过往新闻。终于让我找到了一些官方留下的“痕迹”。看到几则官方回复网友投诉的公开信息,还有相关部门的联合发布的风险提示公告。我把这些摘出来细读:官方的说法基本指向两点:一是说开发商自身经营不善,资金链断裂(大意就是自己搞砸了,钱接不上了);二是强调他们高度重视,成立了工作专班在协调推进解决(意思是我们没闲着,在想办法管)。说法比较…呃…官方。

第五步:拼凑“内幕”信息
就在我觉得信息可能就这些了的时候,巧了,有个自称前销售的人在网上匿名发了个长帖。我仔细对照了他的描述和一些公开信息的部分细节,比如拿地时间、开盘节点啥的,基本能对上。这人爆料了几点:一是项目启动时资金实力就存疑;二是预售监管账户里的钱没管住,被开发商以各种名目(比如工程进度款、支付供应商啥的,但真真假假)掏走了;三是资金挪去搞别的项目或者还别的窟窿了;四是工程进度被层层分包,实际施工质量差,后面干脆拖拖拉拉。最关键是第五点:资金被抽干,窟窿越来越大,彻底补不上了,老板一看大势已去,核心团队就撤了,留个空壳。 这个“内幕”跟很多烂尾项目的常见剧本对得上号,我估计八九不离十。
真相浮现:锅,该谁背?
跑完这一圈,看了现场,问了人,翻了官方回应,加上拼凑的爆料,我大概梳理出这烂尾别墅背后几个原因:
- 开发商自己最该打板子:根子还是他们经营稀烂,要么是压根没实力硬上弓,要么就是心术不正,打着盖楼的幌子搞钱。预售资金监管?那就是个摆设,根本没管住。钱袋子漏了,项目不死才怪。
- 监管这关也没守好:钱被挪用了不是一次两次就能完成的,后面追责难、处置慢、协调难,说到底还是管理没到位,让开发商钻了空子。
- 市场波动成了加速器:后面市场行情不行了,房子不好卖,开发商回不了血,银行收紧银根,原来可能想拆东墙补西墙的也玩不转了,直接就趴窝。

查完这些,心里有点堵得慌。看着那些在荒草里的别墅骨架,想着那些掏空积蓄的业主,还有那几个不知所踪的责任人……问题明摆着在那,怎么就弄成这样了?监管要是再硬一点,开发商再老实一点,结局会不会不一样?只能是一声叹息了。
